资讯粉丝眼中的“演员扛票房”理论,是伪命题吗?
q0014
q0015
首页资讯公告粉丝眼中的“演员扛票房”理论,是伪命题吗?

粉丝眼中的“演员扛票房”理论,是伪命题吗?

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,“演员扛票房”这个话题愈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。从粉丝的狂热追捧到市场的商业考量,演员在票房中的作用似乎越来越重要。然而,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复杂逻辑,值得我们深思。



粉丝经济与明星效应的双刃剑


首先,“演员扛票房”相关讨论的兴起,离不开粉丝经济的推动。影评人谭飞在节目中提到,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下,粉丝群体逐渐成为电影票房的重要推动力。



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,粉丝们不惜“一掷千金”,从首映票房到后期宣传,均展现出极大的投入。粉丝们希望通过数据来证明偶像的号召力,甚至自发制作排行榜来展示明星的市场价值。



然而,粉丝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这种对明星的追捧有时会显得盲目和不理性。演员票房的高低,往往并非完全由其个人决定。实际上,电影的质量、剧本的优劣、导演的执导水平等众多因素,才是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。



谭飞认为,“演员扛票房”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伪命题。因为我们讨论的语境大部分是从粉丝的维度出发的,其实就是粉丝借着这个话题来证明自己的“正主”更有实力。



但是很多电影是群像戏,例如《孤注一掷》,虽然主演是张艺兴,但是这部电影票房的成绩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人,王传君金晨周也孙阳等也功不可没。



所以票房并不是某一个演员在“扛”,并且“扛不住”的话,砸倒的不仅是粉丝,更是演员本人。所以粉丝过度追捧演员票房的做法,反而会给演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。


电影品质与市场表现的博弈


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,电影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。观众不再仅仅为演员买单,而是更加注重影片本身的质量与内容。


近年来,不少依赖明星效应的电影票房表现不如预期,而一些由新生代演员主演的电影,凭借扎实的剧本和出色的制作,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。这种现象表明,市场正在逐步摆脱对明星效应的过度依赖,影片的品质成为决定票房的重要因素。



谭飞在节目中指出,演员票房的成功并不单单取决于其个人表现,还与电影的类型、导演的选择以及观众的接受度密切相关。例如,朱一龙主演的电影中,《人生大事》人生大事讲的是生和死;《消失的她》讲的是现代男女一些难以言说的阴谋;《河边的错误》余华的小说改的强情节电影,有凶杀元素,也有对人的不常见状态进行描摹,这些主题对于观众的吸引程度都很高,票房也相应较高。



《负负得正》的票房不高,因为这是一个强情绪电影,它对于影片色彩、人物情绪状态描摹得比较多,反而情节的曲折性不高,观众对于此电影的关注度也不会很高。所以不能单论这一个事来说明朱一龙到底能否扛票房,这种评价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。



包括2024年暑期档沈腾马丽主演的《抓娃娃》票房大卖,让观众直呼“沈腾马丽才是扛票房的神。”这一观点谭飞也不予认可,沈腾和马丽也并不是每一部电影票房都大卖,沈腾的《超能一家人》票房虽然有三个亿,但是投资成本很高,并未平衡。马丽之前出演的文艺片《东北虎》票房也不好。所以演员只有遇到某种类型、题材、导演,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影响力,把自己的国民度给释放出来。电影都是一桌菜,不是一道菜。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一桌子人的口味



从“明星效应”到“内容为王”的转变


朱一龙在《负负得正》的相关访谈中也有回应这个问题。他也提到,对于自己来说, 目前专注的就是电影本身表达和自己的兴趣,有尝试去突破的想法,而不是通过预测电影上映之后的成绩来倒推选择。有创作欲望、有突破想法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件好事,如果大家都去想着票房成绩来进行选择反而有点投机取巧的意味,也会局限一个好演员的发展。



谭飞强调,电影是一项团队合作的艺术,导演、编剧、制作团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。将票房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演员,显然是片面的。



例如,葛优最全盛的时期跟冯小刚导演合作,取得了很高的票房。但是其实那段时间他也跟其他导演合作过,票房就不够理想,所以我们也无法定义葛优是“扛”还是“不扛”票房。这种“扛”实际上跟演员本身接的电影的类型有关,合作的导演、阵容也有关系,不是演员自己能完成的。



所以电影市场需要更多优质的内容、需要更专业的团队进行合作共创,而非单纯依赖明星的号召力来吸引观众。




从长远来看,电影市场的成功,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。只有在内容与质量上不断创新,电影产业才能持续繁荣,演员也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真正展示出他们的实力与魅力。
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尺度大遭投诉?《异形:夺命舰》为何成暑期档黑马
下一篇
票房逆跌,未成年谨慎观看!还有比它恐怖的吗?

评论

共 0 条评论